但無論是裸照外流或偷拍,還是在工作場所這種本來應該獲得基本尊重的場景裡,被迫面對外來攻擊,足以讓人對世界的安全感破裂。
這種共和意識形態具有一股巨大的道德力量,與新教千禧年主義(Protestant millennialism)結合之後,使美國人開始感覺自己是上帝揀選之人,特別具有美德,尤其有責任要帶領世人建立自由與共和政府。林肯在這一次演說中談到內戰是在考驗一個在自由中孕育的國家是否能夠長久。
但既然想要實驗一下(共和主義),我自然祝願他們成功。美國人起初很自然認為法國大革命就是學習他們的美國革命而起,所以他們才會表示歡迎法國這場革命。不過,歡迎歸歡迎,他們卻懷疑南美洲人有能力建立自由共和政府。在美國人眼中,歐洲的這些革命不論如何都是受壓迫的人民因為想要變成美國人那樣所做的努力,他們也想成為「美國人」(genus Americanus)。這一股邪說及壞榜樣洪流要是流泛到整個美洲,我們的宗教及政治體制會有什麼遭遇? 政府的道德力量、我們那拯救歐洲免於完全解體的保守體制將伊於胡底? 美國儘管承諾不干涉歐洲內部事務,也表達了他們不想要和歐洲有什麼結盟上的瓜葛,但是大部分美國人還是很關心歐洲的事物。
有人為叛軍募款,有人親自參與革命戰爭。美國人始終還是認為自己是最典型的革命國家,法國不是。過去常聽到專家說股票漲多要獲利了結,股票下跌要逢低攤平,這一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執行上卻相當困難。
一般人通常都不會把資金用盡,許多專家建議至少留20%~30%的資金在手,若碰到非理性下跌時才有本錢可以加碼,逢低攤平。例如前面舉例每個月有五千元是累積在銀行戶頭,當累積到超過五萬元時,就可在適當時機直接加碼買進,再把資金投入股市。若只有投資台股,最簡單的資產配置就是現金,放在銀行的現金也是一種資產,可以選擇活存或定期定存,而且不管股市大漲或大跌,都不會影響放在銀行裡的現金。舉例來說,我願意將80%的資產用來承擔股市的漲跌報酬與風險,20%放在安全保本的銀行定存,若一段時間後股市上漲30%,導致我的整體資產比例變成股票資產占84%,銀行定存在獲得1%利息後還只占16%,這時候我在股市所要承擔風險的資產比原本規劃的多4%,此時就要將資產比例調整回80%與20%,這就是「資產再平衡」。
文:雨果 不定期不定額以備不時之需 除了定期定額,也建議同時採用不定期不定額,如果每月存下15,000元買股票,可以設定定期定額10,000元,另外5,000元先存在銀行戶頭,未來幾個月內如果碰到股市不理性的回檔或是突然大跌,就可以動用這筆資金單筆加碼。Photo Credit: 幸福文化出版 如表4-1,假設一開始的資產是100萬元,投資80萬元購買元大台灣50(0050),還有20萬元放在銀行定存,當股票上漲造成資產已偏離原本的分配比例時,表中0050上漲30%,而銀行定存也拿到1%的利息,此時就需要將過多的股票資產賣掉,換成現金放入銀行定存,把資產分配比例再平衡回80%比20%,所以這時應該要賣掉價值46,400元的股票,並將這筆現金改放到銀行定存,股票價值從104萬元回到99.36萬元,而定存金額從20.2萬元增加為24.84萬元。
如果暫時沒有加碼機會,這筆錢就當作備用金,如果臨時有需要大筆金額的支出,而生活費的存款不夠時,必要時就可挪用這筆資金。若未來幾個月的股市一直上漲,那麼這筆資金不就會買到比較貴的價格嗎?沒錯,若是上述情況確實是會買貴,相對的,若是股市下跌也能夠買便宜一點,這就是取捨,不定期不定額可彈性運用,如果你不想如此麻煩,也可以將15,000元全部都設定好定期定額,因為相較於10年或20年後的價格,目前落差幾個月的價差,可能之後來看都是微不足道,不需要太在意現在是買貴還是買便宜。同樣的資產配置概念執行起來也與之相似,保留20%資金在銀行活存或定存,等到適當時機時可能就會需要動用這筆資金加碼,只是我所要建議的加碼方式與概念不太一樣依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與投資目標需求,決定資產的分配比例。
若未來幾個月的股市一直上漲,那麼這筆資金不就會買到比較貴的價格嗎?沒錯,若是上述情況確實是會買貴,相對的,若是股市下跌也能夠買便宜一點,這就是取捨,不定期不定額可彈性運用,如果你不想如此麻煩,也可以將15,000元全部都設定好定期定額,因為相較於10年或20年後的價格,目前落差幾個月的價差,可能之後來看都是微不足道,不需要太在意現在是買貴還是買便宜。例如前面舉例每個月有五千元是累積在銀行戶頭,當累積到超過五萬元時,就可在適當時機直接加碼買進,再把資金投入股市。如果暫時沒有加碼機會,這筆錢就當作備用金,如果臨時有需要大筆金額的支出,而生活費的存款不夠時,必要時就可挪用這筆資金。一般人通常都不會把資金用盡,許多專家建議至少留20%~30%的資金在手,若碰到非理性下跌時才有本錢可以加碼,逢低攤平。
「股票+定存」雙管齊下,做好資產規劃 我們提過每個人一定要做資產配置,在股票交易上也可以做好不同投資資產的配置,資產配置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投資的資產彼此之間不會互相影響,兩者不要有絕對的連動關係。同樣的資產配置概念執行起來也與之相似,保留20%資金在銀行活存或定存,等到適當時機時可能就會需要動用這筆資金加碼,只是我所要建議的加碼方式與概念不太一樣。
一般投資人是看股價、看消息、看信心、看投顧老師建議,才考慮要不要加碼,而我建議要有固定條件的加碼,當條件一到就執行,不需要聽誰的意見,也不需要管當時財經台的任何資訊,因為這些都不是評估因素,只要按紀律執行就對了。過去常聽到專家說股票漲多要獲利了結,股票下跌要逢低攤平,這一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執行上卻相當困難。
若只有投資台股,最簡單的資產配置就是現金,放在銀行的現金也是一種資產,可以選擇活存或定期定存,而且不管股市大漲或大跌,都不會影響放在銀行裡的現金。譬如積極型的投資人可以將投資資金的80%放在股市,剩餘的20%放在銀行定存賺取利息,不管股票漲跌,這20%的資金就是安全的賺取定存利息,它同樣也會帶來獲利只是比較少,但當你需要在股市加碼資金時,這筆定存現金就隨時可以動用。舉例來說,我願意將80%的資產用來承擔股市的漲跌報酬與風險,20%放在安全保本的銀行定存,若一段時間後股市上漲30%,導致我的整體資產比例變成股票資產占84%,銀行定存在獲得1%利息後還只占16%,這時候我在股市所要承擔風險的資產比原本規劃的多4%,此時就要將資產比例調整回80%與20%,這就是「資產再平衡」。八二法則,執行資產再平衡 規劃好股票、定存的資產配置之後,以前面提到的原則80%資金買進0050與20%資金放在銀行定存,接著就是規劃執行資產再平衡的條件了,所謂資產再平衡就是把已經偏離所規劃的資產分配比例再調整回來。之後可能股價下跌了,但你覺得公司營運不變,反而出現更好的機會用更便宜的價格買進股票,於是動用現金再買進幾張股票,直到現金快要用完,或是公司營運出現轉變,又或是找到另一檔覺得更好的股票,才會將手上資金重新分配。Photo Credit: 幸福文化出版 如表4-1,假設一開始的資產是100萬元,投資80萬元購買元大台灣50(0050),還有20萬元放在銀行定存,當股票上漲造成資產已偏離原本的分配比例時,表中0050上漲30%,而銀行定存也拿到1%的利息,此時就需要將過多的股票資產賣掉,換成現金放入銀行定存,把資產分配比例再平衡回80%比20%,所以這時應該要賣掉價值46,400元的股票,並將這筆現金改放到銀行定存,股票價值從104萬元回到99.36萬元,而定存金額從20.2萬元增加為24.84萬元。
文:雨果 不定期不定額以備不時之需 除了定期定額,也建議同時採用不定期不定額,如果每月存下15,000元買股票,可以設定定期定額10,000元,另外5,000元先存在銀行戶頭,未來幾個月內如果碰到股市不理性的回檔或是突然大跌,就可以動用這筆資金單筆加碼通常,你在生活中採取行動,是因為你認為這些行動會帶來特定的情緒反應。
一樣的道理,羨慕有時被稱為良性的嫉妒,這種良性的嫉妒讓我們相信,如果別人可以完成目標,像是拿下高分或者創下銷售業績,那麼這些目標對我們來說也是切實可行的。意識到情緒的存在,代表你正在取得控制權。
你就是你的情緒,如果不刻意了解如何與情緒相處,並朝著想要的情緒前進,你就會過著跟以往一樣的生活。買花給妻子或女朋友,是因為你想表達對她的愛,並感受到她們「愛回來」。
柏拉圖(Plato)說:「人類行為有三個主要來源:慾望、情緒和知識。雖然恐懼和焦慮被視為負面情緒,但當你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恐懼和焦慮也可以成為你採取行動和改變生活的刺激。作為一名多一思考者,當你取得控制權,就可以開始用有益的情緒取代有害的情緒。情緒很複雜,有時也難以預測,甚至可能會以你預料不到方式,在預料不到的時間冒出來。
甚至有研究表明,壓抑不健康的憤怒與癌症有所關聯。情緒被觸發時會產生化學反應,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身體狀態。
情緒比感覺更強烈、更持久。負面情緒讓你發現威脅,並對潛在的危險保持警惕。
我們的情緒來自大腦皮層下的區域,包括杏仁核(amygdala)和前額葉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當你試圖壓抑感受到的負面情緒,只尋求也只允許正面情緒的存在,反而會破壞一種微妙的平衡,並造成問題。
如果駕馭得當,負面情緒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和糾正錯誤的行為。當你充滿自信和快樂,而不是懷疑和絕望,你會發現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事都變得更加輕而易舉。內疚感讓我們遠離壞事,像是犯罪、出軌、逃漏稅或酒駕。文:艾德・麥萊特(Ed Mylett) 再一份情緒 了解情緒的DNA 越了解情緒的起源和關係,就越能遠離消極負面的情緒,並用積極正面的情緒取而代之。
在沙灘上散步,或者獨自在公園裡健行,因為這是讓你放空和找尋平靜的方式。你遇到過快樂到離譜的人,也遇到過永遠都是低氣壓的人,這兩種人可能都很難相處,因為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真實的情緒,躲在一個情緒雜亂的環境中。
」慾望和知識是我們在生活中接受刺激後獲得的東西。壓抑情緒會讓你難以區分現實和想像。
這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憂鬱、暴飲暴食,或者導致藥物和酒精濫用、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反覆的消極思考會增加大腦的壓力,讓我們的身體充斥著壓力荷爾蒙皮質醇(Stress Hormone Cortisol)。